全球氣候變遷是21世紀中全人類社會必須面對最嚴峻的挑戰,各國政府均必須開始積極分別針對減緩(Mitigation)及調適(Adaptation)執行因應對策,一方面希望減少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以防止暖化程度逾越危險指標;另一方面準備調整面臨已無可避免氣候變遷衝擊,並減少對人類社會的傷害程度。
位處於東南亞熱帶島嶼的台灣所面臨的挑戰更為嚴苛。當全世界化石燃料能源逐漸枯竭的同時,仰賴能源密集的工業及進出口貿易的台灣,應該如何確保自身能源安全?當世界各國逐漸開始規範溫室氣體排放,並朝向低碳社會目標邁進,台灣該如何成功轉型產業結構並維持其經濟競爭力?
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及極端氣候頻繁,而台灣特殊的高山島嶼地質更直接威脅人民的人身及財產安全。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帶來阿里山五天近三千毫米的雨量,造成643死亡,農損164億;2010年10月21日 蘇澳的近千毫米的日雨量,不僅將蘇花公路催毀得柔腸寸斷,更造成嚴重的傷亡損失。這一系列的災難讓人們思索台灣該如何因應未來無可避免的災害。
雖然近年來政府各部門積極推動全民節能減碳的宣導活動,但是,許多相關會議結論推行(全國能源會議、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等)及法案建制卻延宕許久。例如:地質法(草案)在立法院擱置了14年,終於於日前通過;能源四法(溫室氣體減量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管理法、能源稅條例)中也只有ㄧ法通過等;許多配套措施卻尚未達成共識。然而,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災害卻不會因為人為延誤而減緩腳步,目前的台灣有如行走在危險殘破的斷崖邊,無法後退的同時,只能謹慎地踏穩每一步向前行,但是,台灣到底該何去何從?美麗的寶島台灣又該如何朝向安全的新方向呢?
2011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卻也是台灣轉型再出發的契機。五都選舉後的城鄉資源與區域發展問題、行政院組織改造計畫的部會權責接軌與調整、立委總統大選前的競選政策論述,這些趨勢顯示著未來這一年,不僅是台灣政治與社會能否能成功迎向新方向的關鍵時刻,也考驗著執政者與立法機關是否能擺脫過去的舊思維並有能力化世紀危機為轉機。財團法人宜蘭人文基金會創辦宗旨之一便是希望推動台灣世代間能永續發展,因此,財團法人宜蘭人文基金會、社團法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宜蘭縣政府與宜蘭縣議會特地共同舉辦「斷崖邊的台灣—台灣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一方面邀請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博士以及台灣產官學社各界代表深入剖析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與台灣的因應對策。另一方面希望串聯台灣公民社會團體行動力,積極主導議題並適時扮演約制與規範政府的角色。最終希冀民間團體能為台灣「低碳、低災、低污染」的國家願景進一份心力。